- 補充資料 -
免費鐵鞋 無價愛心
2018-03-24

前復健科治療師  謝麗珠


戴醫師於 1968 年返美學習骨科前,即已為小兒麻痺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但當時主要是對四肢部位進行矯正手術,最多的為下肢之矯正,手術過後都要由腰部起整個下肢都打石膏。令謝麗珠印象最深刻的是,戴醫師的手術十分高明,不論病患的肢體扭曲的多嚴重,從手術房出來後都是像一般人一樣的挺直,也由於戴醫師的手術高明,因此使患者可免受多次矯正手術之苦。

戴醫師歸美期間,由其他外科醫師主刀為小兒麻痺患者開刀。由於當時的分科並不如今日詳細,故而歸屬於骨科的小兒麻痺患者亦由外科負責。

早期醫院對於小兒麻痺患者,不僅是開刀及治療都採取免費的方式,連同開刀後的復健及輔具如肢架、鐵鞋及柺杖都是免費提供給小兒麻痺患者使用,患者住院期間僅酌收飯錢。

因為醫療及輔具完全免費,所以常發生當患者出院後,多將肢架高掛於牆上而不使用。由於小兒麻痺患者長時間以攀爬或其他方式行動,因此這樣的行動方式對他們而言是非常簡單、駕輕就熟的;但經過矯正手術之後,需穿戴肢架、鐵鞋等輔具來使其可以用雙腿來進行日常活動,並在醫院進行物理治療等復建工作將其肌肉伸展到,復健完成後返回家中後,因患者的肌肉已萎縮而無法像常人一般自己行走,而需以輔具來延續復健效果並維持日常行動。但在使用輔具的便利性以及舒適性比其過往使用雙手爬行的方式費力與不舒服,故而出現患者回到家中便將輔具束諸高閣,而患者父母也不覺得要緊而任由患者自行決定的情形。

不穿戴輔具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已矯正完成的肢體會再次扭曲,而且需要回院再度開刀。甚至有患者進進出出重複開刀三次之多。為了杜絕這種現象,所以醫院決定不再免費提供輔具,而由患者自行負擔,讓患者的家屬自己出錢購買的輔具,他們才能感到珍惜,而且時時監督患者的使用狀況。

當時嘉基製作鐵鞋是由台中的一位段德昌先生到嘉義來嘉義製作的。由於嘉基並不收取回扣,這與其他的醫院不同,所以段先生對於嘉基的患者所收取的費用也較其他醫院便宜許多。當時小兒麻痺中心的人都不知道這件事,直到一次段先生南下量鐵鞋時,一位患者坐他的車南下嘉基來做鐵鞋時,才知嘉基患者的鐵鞋費用較其他醫院便宜一事。有時遇到家境非常艱苦,付不出鐵鞋費用的患者時,段先生常常給予極為優惠的價格或甚至免費提供。有時則是由我和段先生共同負擔。

 以往戴醫師每個禮拜的一、三、四及五都會到沿海鄉村進行巡迴醫療工作,當時主要是進行內科方面的診治,而有患者需要開刀時則請其到醫院開刀。當時透過這樣的方式陸陸續續有小兒麻痺患者來醫院進行開刀治療。

我們有時會配合政府所舉辦各地義診的工作來發掘小兒麻痺患者。另外也透過公家機關提供的資料來挨家挨戶尋找患者。在這樣的過程中常常會遭到患者家屬冷言冷語的對待,常會遇到患者的家屬質疑,問他們接到一名患者可以抽多少錢,而醫院也可以賺很多。遇到這樣的質疑時,我會這樣對家屬說:「小孩由進醫院起包含開刀、治療、吃藥、洗澡、住院,還包括住院期間若感冒還是有其他疾病也一並治療,這樣一個月僅收你 200 元飯錢,這樣你認為我們賺多少?」

在從事復健的這條路上,由於以前的人對於「復健」相當陌生,甚至認為那只是隨便的動動腳、甩甩手。早期的復健治療是免費的,而我們常常到病房對中風患者進行復健,中風患者的復健需要從其到院後病情穩定後隨即開始,循序漸進的針對患者的肢體反應而隨著狀況做出不同的判斷及治療方式,但一旁的家屬卻以質疑的眼光,斜眼冷看我們的一舉一動,認為那只是隨便的揉揉捏捏,也不覺得復建有何重要。

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家屬會將病患帶出院後,過一段時間再回醫院時,患者的肢體已萎縮、變形,患者家屬常辯稱他們在家都會照著醫院治療師的方式幫患者進行復健及按摩。但患者家屬因不瞭解也不會隨著患者的身體的變化來調整復健方式,所以就造成患者在錯誤的復健方式下,肢體日漸變形的狀況。

早期來院的小兒麻痺患者的年齡平均較小,大約在兩、三歲左右,但越後期年紀就越大。其原因在於患者及其家屬的缺乏資訊不知可以或哪裡可以就醫的情況下,有的甚至拖延至 20 出頭方才就醫進行手術。而脊椎側灣的病歷也不少,由於病毒感染的部位不同的情行下所照成的肢體萎縮變形的程度也不同。當病毒感染至脊椎或者頸骨時便會使得患者產生脊椎變形側彎。早期戴醫師並未對脊椎側彎患者進行手術治療。1968 年戴醫師返回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附屬醫院學習骨科及脊椎側彎矯正手術,因當時明尼蘇達醫院是骨科醫療的中心,故而戴醫師返回美國重當學生,並於 1974 年返回台灣。 回台後,戴醫師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開設脊椎側彎門診,每週四、五及六均在屏東進行脊椎側彎的手術,在嘉基則是只有四肢的矯正手術,若在門診中發現脊椎側彎的患者則帶至屏東進行手術,這可能跟當時醫院的設備有關。